close
有幾位朋友當上了英文教師,於是閒來聊天時,免不了會提到教學上的問題。
朋友乙最近向栗訴苦,說給學生選擇閱讀篇章時遇上了問題。起初栗以為是程度不合,但原來她卻是嫌題材不夠有趣。
「教科書的文章悶透了,學生根本提不起勁去讀。」
確實,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如遊戲機、新型手提電話等,在教科書中一律欠奉。不過,栗卻想,是否為了要投學生所好,便要剔除一些「沉悶」但卻值得學習的題目呢?
現今的教育制度,鼓吹「學生為本」,事事以學生的興趣為依歸,但這根本就跟父母溺愛子女一樣,對學生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栗明白現今的學校與教師,要面對太多的外來壓力,不比栗讀書的年代,老師擁有無上權威。但為人師表,難度在決定文章的好與壞時,只能盲從學生的喜好,連一些客觀的標準也沒有?
《誰說人是理性的?》有一章提到社會規範
(social norm) 與市場規範
(market norm),栗忽然覺得香港的教育制度,已完全進入市場規範的領域 (因為事事以顧客為先!),恐怕要回到社會規範已然無望。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