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跟小兄弟說起政府的教育語言微調方案,他打趣說,有部分老師上課時可能會轉不了台,變成中英夾雜。當時我正在看別的資料,沒多加理會,現在回想,不禁要問一句:中英夾雜有何不可?
從前小學的社會課本,在介紹香港時,起首寫「香港是一個華洋雜處的社會」。回歸以後,華洋雜處的狀況並沒有改變;既然如此,語言上中英夾雜不是很正常嗎?只要沒影響溝通,為何要阻止?借陳雲語,政府的政策,根本是「系統性催逼」,在重重限制下,有關人士依舊沒有喘一口氣的餘地!
當然,中英夾雜長遠來說並非好事。看見學生在中文作文中加插大量口語和英語,簡直想立即洗眼。只是今次討論的,乃語文科外的其他學科;要學好那些知識,似乎不需要純正的中文或英文。觀乎一些以中文撰寫的學術論文,不也要在專門名詞後加上英文?讓學生接觸那些英文,對他們日後進修有莫大裨益,為何只因他們是中文班,便要剝奪此一權利?還要加一句「不想課堂淪為翻譯課」!現在讀翻譯有問題嗎?!
目前有些中學,特意挑選某些課題用英文教授,餘下的照用中文上課,我覺得這種做法並不可取。一來,老師憑甚麼準則,認為課題一會比課題二更應用英語教授?二來,此一「取巧」做法,對語文先天不足的學生有欠公允。見我的學生讀得辛苦,不禁想起自己讀書時的「英書中授」。可憐今日的中學處處受到制肘,要重用往日行之有效的方法,想是不可能的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