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方老師的介紹,才知道呂大樂《四代香港人》這本好書。


呂先生將香港分為四代人,並在書中描述這四代人的特質。雖然不認同他的劃分界線 (怎麼看我也是第三代人嘛~),但某些段落絕對一針見血,讓栗拍爛手掌。譬如以下關於第四代人的描述:


是這一些家長給孩子機會和支持,參與各式各樣的興趣班,但也是他們把上興趣班變成孩子們為了滿足成人的期望而要完成的事功。


是這一些家長願意放下事業,全職照顧孩子,每天接送,這一刻送孩子學習游泳,那一刻上小提琴課。但也是他們以多元發展之名,令孩子們學會了各種各樣之後,卻少了一種發自內心,自我追求的熱情


數語,便已道出下一代所面對的問題和悲哀──有豐盛的物質生活又如何?在一個處處受成人擺弄操控的環境中長大,又有甚麼幸福可言?


---------------------------------------------------------------


讀到以下一節,有點想哭:


說來奇怪,以前我們認為人生在大學畢業之後才起步。大學或以前的教育只是基礎訓練,更認真的學習──由知識、語言 (外語、普通話)、待人處事,到交際、儀態、表達能力──由二十二三歲以後才開始。那時沒有終身學習這個概念,但大家都知道離開學校之後很多事情要重新學習。一紙證書只是入場券,「社會大學」才是真實的鍛鍊與考驗的場地。那不是說在學時期的學習並不重要,而是我們不會對小伙子的能力太早下判斷。大學畢業,「闖蕩江湖」之後而脫胎換骨者,大有人在。對十七八歲或二十二三歲的年輕人,我們重視潛質,但不認為早熟的日後就一定會更加成功。從前我們可能更相信一個人會不斷成長,可以有所突破,三歲未必定八十。只要一個人會要求自我進步,誰管他讀過哪一所中學或大學畢業試的成績。小時了了,絕不是燦爛人生的保證。


那是一個可以容忍 late developer 的大環境,而遲發展也不一定表示隨後人生道路曲折。那時候,我們少計較一個人的出身,而多留意他最終可到達哪個終點。過去的就讓它過去,更重要的是,這個人能否倒下之後重新振作,努力翻身。那時候謂突破,真的可以是質的變化。總之,就算是在最實際的方面,例如關於職場生涯的種種計算 (誰不想一帆風順?誰不想每項投資都收到預期的回報),還是可以留有一點計算以外的空間。那時候,我們還相信很多事情都在離開校園,踏足社會之後才發生。(我自己作為一個 late developer,對今天遲發展的年輕人特別同情。真的十分諷刺,一個愈來愈強調個人成長,人人都應該有機會多作嘗試的社會,卻提早對個人的能力下判斷,大大減少了那些不依照主流的步伐和成長進度表生活的一批人的機會。)


時代巨輪不住向前推進,當我們慨嘆自己錯過了甚麼甚麼時,下一代似乎比我們錯失了更多。


---------------------------------------------------------------


書名:四代香港人


作者:呂大樂


出版社: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定價:港幣 30 元 (田園有八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estnut girl 的頭像
    chestnut girl

    chestnut girl的部落格

    chestnut gir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