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先說舊事一則。
聽朋友說,林行止先生在專欄中,就局長「串」議員的鬧劇,有精闢的分析,所以上上星期五放工後,便去買了一份《信報》來看。
文章固然精彩,但對於起首一句,栗子妹至今仍耿耿於懷:
老總和主筆昨天選了一個時間性不算迫切的論題寫「社評」,筆者有點意外。(十二月七日)
看見這句,先是呆了一呆,接著便感到有點心酸。讀了《信報》五、六年,日子雖不算長,但卻感情深厚。欣賞辦報人的信念,也認同報紙的立場。不過自從報紙易手後,不知是否心理作用,報紙的內容變得有點不痛不癢。林先生那句,印證了我的感覺不差。
當日《信報》賣盤,讀者和該報的專欄作家有不少迴響;其中反對的聲音佔最多,因為怕報紙變質,看來大家的擔心似乎已變成事實。但回想當初,賣報該是股東的最佳選擇。
今時今日,在香港辦報絕非易事;加上兩位主要股東年事已高,他們想退下火線、好好享受人生,實不為過。為了延續《信報》,找生力軍接棒實屬必要。
既然已把捧交出,接力的人要如何處置那根捧,便由不得交捧人說話了。但我在想,若林先生能預視《信報》今日的轉變,他會否仍願意賣盤呢?還是他會選擇「寧為玉碎,不作瓦全」,讓《信報》從此消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